安徽無為紗燈
天真無鞋
無為紗燈系傳統手工藝品,歷史悠久,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曾被作為慈禧祝壽禮品進貢。框架用高級木料制作,并雕刻各式花紋;紗燈蓋頭伸出6根木爪,呈龍頭形,6對龍眼,金粉描繪,栩栩如生;框架外沿以鏤空工藝刻雕各式花芽,像龍背鱗翅;燈體嵌進紗絹畫,題材有戲劇、人物、花卉、山水等,工筆重彩,色澤艷麗。今天,首都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內仍懸掛有無為紗燈。
對于安徽文化來說,無為剔墨紗燈也是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一般人對無為剔墨紗燈可能不太了解,但人們對這個經常懸掛于古屋、老宅之上的古老燈藝印象深刻,無為剔墨紗燈就是古老燈藝的一種。其制作復雜、工藝繁瑣,是自古以來少見的較為昂貴的傳統皖地特產。
無為剔墨紗燈,又名宮燈,有300余年歷史,安徽省志列為皖地八大特產之一。
相傳北宋米芾就任無為知軍時,運用繪畫技藝在燈籠壁面繪上人物、山水、龍鳳、花卉等圖案,借以與民同樂。無為紗燈在借鑒吸收歷代流行的蔑扎、紙糊、染色“彩燈”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將木工、雕刻、漆工和繪畫藝術融為一體,經過加工、成型、油漆、繪畫、剔墨等項工藝制作而成??蚣苋×咸茨净蚣t椿,并用龍頭鳳頭、象鼻、虎腳裝飾,燈壁四周鑲罩紗絹,繪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經剔墨工藝和點睛手法,畫面人物眼睛,在燭光穿射下頻頻閃眨,栩栩如生。
光緒年間,清王朝為慶祝慈禧太后六十壽辰,曾派出統領官專程到無為征選無為紗燈,懸于皇宮內苑。
1911年,無為紗燈參加南京博物院展覽,榮獲了二等獎。外國駐華使節(jié)和商人目睹后,紛紛解囊爭相購買收藏。建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民間工藝,尋訪到仍然健在的民間工匠卞仲英等人,旋即又組織紗燈生產。自1953年始,無為紗燈便連年選送參加安徽省歷屆工農業(yè)產品展覽會,享譽江南塞北。
1956年,無為縣人民政府積極創(chuàng)辦無為紗燈社。1958年,無為工藝美術廠在原有紗燈品種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制10多種新產品,讓世人耳目一新。在國慶10周年期間,無為紗燈還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工藝品展覽會,并作為安徽省的名優(yōu)牌特產,高高懸掛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展示出一方的風采。
可惜如今無為剔墨紗燈制作技藝與大多數人傳統工藝相似,進入沒落期。清朝末年,戰(zhàn)爭和災荒導致無為紗燈制作漸趨衰?。?984年,無為縣文化局想重振紗燈雄威,組織人員進行生產。然而,由于工藝繁瑣,一對紗燈一個人至少需要半個月到20天的時間,因而價格昂貴,上世紀80年代就要一百多塊錢,導致紗燈滯銷,后來不得不再度停產;在2004年,中央有關部門需要尋找無為的剔墨紗燈,但有關人員將無為尋了個遍,也未能找到一對完整的剔墨紗燈,可見此制作技藝的衰敗程度。
幸運的是如今剔墨紗燈還有一個唯一的傳承人:朱曉鐘。為了找回即將消逝的傳統工藝,朱曉鐘一邊回憶一邊制作。經過近3個月的努力,他獨自創(chuàng)作的一對剔墨紗燈終于完成。之后,他便一發(fā)不可收,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美。
2006年年底,無為紗燈作為該縣唯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省文化廳授牌。無為政府也在積極爭取資金和項目,讓更多的人掌握剔墨紗燈的制作技藝,以市場化的模式使其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