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的性禁忌
傾城淚
中國民間的性禁忌
選自《中國民間禁忌》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人體,很容易分成兩個類別,那就是男人和女人。當我們說到男人或者女人時,就已經(jīng)區(qū)別了人體這個統(tǒng)一的概念。性別,是人類生理構(gòu)成的客觀實在,同時,它又帶有濃厚的社會生活的文化印痕。不同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性別的區(qū)分有著不同的文化風貌。在中國,男女分別的界線是始終被強調(diào)和看重的。男女之間存在著許多嚴格的、不容忽略的禁忌信條。它們大體上表現(xiàn)在男人和女人的性分別、男女之間的性誘惑、男人對女人的性壓迫、男人與女人對于神明的性褻瀆等等幾個方面。
性分別禁忌
區(qū)別男女,在中國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需求。似乎男女不分,一切行為方式都將失去依據(jù),所謂“陰陽不分世理亂”。陰陽可指男女。陽代表男性,陰代表女性。對于兩性人,俗稱“二尾(yi)子”、“陰陽人”,民間總是帶有一種嘲弄、蔑視的態(tài)度。穿著打扮方面,亦忌男女不辨。男女服裝,每一個朝代的時尚都有嚴格的區(qū)別。如果男穿女服,或者女著男裝是要犯忌諱的。鄂溫克族人,禁止夫妻互換衣帽穿戴,否則以為對狩獵不利。民間許多神話傳說中,有因男女換了服飾而使女方懷上身孕的說法。漢族有些地方,結(jié)婚時,讓男女雙方換褲帶,也有象征生育的意義。還有許多民間故事、民間笑話中把“穿了女人的褲子”作為嘲笑某位紳士、官員或者其他男子的笑料,很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正因為舊時人們嚴格遵守著男女區(qū)別的種種標志,所以才出現(xiàn)“梁?!?、“花木蘭”等等女扮男裝(也有男扮女裝)成功的事例。這種男女涇渭分別的符號標箋——服飾、舉止——使人們相信,它和人體性別是絕對一致而不可懷疑的。祝英臺、花木蘭等都是鉆了性分別習俗的空子,在錯誤的性別符號掩飾下,蒙蔽了眾人的眼睛?,F(xiàn)如今,假如有男人留了長發(fā),穿了花色的衣服,或者有女人穿了男裝,在公共場所都會引來許多好奇、詢問的目光,好像在說“這人是男的還是女的?”不弄個清楚明白水落石出,總好像有一塊“心病”似的。男、女應(yīng)當一眼就讓人看出才好,才是中國人的習慣。在生產(chǎn)、勞作方面也是如此。男人有男人干的活,女人有女人干的活,女干男活,男干女活都是遭忌諱的。臺灣高山族男人不能接觸女人專用的小鋤、農(nóng)具、織機和豬圈;女人禁忌接觸男人的武器、獵具,不能進入男人的會所。普米族的婦女就不能犁地,不能打獵和取蜜,那是男人干的活。青海省藏民中的男人不能做抹牛糞、打酥油、背水、磨炒面、做飯等家務(wù)勞動,認為這是婦女們干的活。
佤族人械斗時,女人不參加,男人則不能不參加。成年男子能參加而不參加者為習慣所不容,輕則受輿論指責,重則罰谷罰錢,以至抄家。漢族中有“男做女工,越做越窮”、“男做女工,一世命窮”、“男做女工,爛脫臀宮”等俗諺流傳。舊時,男人一般干田里的活,參與社交活動,女人一般干家里的活,不參與社交活動。男人干家務(wù)常被人恥笑,以為“沒出息”;女人參與社交活動,又被指責為“瘋”、“野”、“不守規(guī)矩”、“不正經(jīng)”。現(xiàn)在,這種觀念有所更新,男女分擔家務(wù),同工同酬,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說過“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的話,便是對這種習俗演進的集中概括。當然,民間要求男女分別的慣習和社會上以男女分工有固定的認識之間并不完全等同,性別的區(qū)分本身也并無大錯,有時還確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需要,因此,區(qū)別男女性別的慣習并不能輕易被取消,它還會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