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朝“以胖為美”審美觀念的感性認識與現(xiàn)實
文石桑
唐代盛行“以(肥)胖為美”來審視人物、特別是女性的說法,流傳頗廣。該說主要來源于人們欣賞唐代宮廷繪畫和仕女圖后的感性認識。從筆者所檢索的文獻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時人論述,并無“以胖為美”或類似觀點,相反在唐代文獻中保留著不少以細瘦為美的資料,且以安史之亂為界,唐人審美習俗是發(fā)展變化的。
安史之亂前,胡人和北方漢族人比較流行以壯碩、高大為美的習俗,這應(yīng)該也是當時審美的主流觀念。從先秦開始,我國南北方就有諸多習俗觀念不同,近代國學大師劉師培先生的《南北學派不同論》對此有精彩闡述:“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王國維先生也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這些觀點也適合分析唐安史之亂前生活在北方主要民族的審美習俗。《詩經(jīng)·衛(wèi)風》最早描寫貴族美女莊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該詩標題是《碩人》,首段寫道“碩人其頎”,頎指高長;“領(lǐng)如蝤蠐”,指脖頸如蝤蠐,又白又長,可見莊姜是身材壯碩的高大美女。正如童書業(yè)先生在《春秋左傳研究》所說:“至當時"美"之標準則似以健康為主?!币詨汛T、健康為美的審美觀在北方漢族、特別是以游牧為主的胡人中,一直是主流。我們仔細觀察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可以發(fā)現(xiàn),畫中的宮女、仕女多為北方女子,北方女性多方臉或?qū)捘?,故臉部有些寬的感覺;但脖頸較長、身材高,總體上不是肥胖而是壯碩、高大。
初盛唐時,由于李唐王室一直以“關(guān)中本位”政策為其立國方針,提倡胡人風俗?!吧嫌兴?,下必甚焉”,胡風胡俗盛行一時:“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競衣胡服,故有范陽羯胡之亂。”(《舊唐書》卷45)李白、岑參、李欣寫了不少贊賞胡人、胡姬的詩。《全唐詩》中“胡姬”出現(xiàn)21次,“胡旋”出現(xiàn)16次,多在安史之亂前。眾所周知,玄宗寵妃楊貴妃長于胡旋舞。李白任翰林期間寫《清平調(diào)詞》三首,其二專寫貴妃之美:“……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痹娭袑钣癍h(huán)與牡丹、趙飛燕作比,或許也說明楊貴妃并非真的很肥胖,而是比較壯碩,符合當時李唐王室提倡的以壯碩為美的胡風審美觀。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使唐人對胡人、胡風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安史之亂歷經(jīng)8年之久,李唐王朝為盡快平定安史之亂,不得不借用回紇、吐蕃等胡人的力量。但他們居功放縱,“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新唐書》卷195)?!顿Y治通鑒》卷111也記載回紇當時“肆行殺略,死者萬計”,而吐蕃更是趁機奪取河西、隴右之地,控制了西域。動亂后,以胡人為主的安、史降將舊部長期割據(jù)河朔地區(qū),專橫跋扈。動亂之后的李唐王室飽受藩鎮(zhèn)割據(jù)和宦官專權(quán)的打擊,逐漸衰落的關(guān)隴集團,不再倡導胡風,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也使人們的觀念逐漸發(fā)生變化。李白、岑參等盛唐文人對胡風曾經(jīng)比較欣賞,而到了中晚唐,文人對胡風則主要持批判態(tài)度?!缎绿茣肪?4記載“開元中……士女衣胡服,其后安祿山反,當時以為服妖之應(yīng)。”新樂府運動領(lǐng)導者元稹在《胡旋女》中痛批胡旋舞等胡風:“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覺迷……佞臣聞此心計回,熒惑君心君眼?!袊屑耶敼沧l”;白居易亦有唱和詩《胡旋女》,批判主旨相同。陳寅恪先生在《論韓愈》中指出:“古文運動一事,實由安史之亂及藩鎮(zhèn)割據(jù)之局所引起。安史為西胡雜種,藩鎮(zhèn)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漢人,故當時特出之文士自覺或不自覺,其意識中無不具有遠則周之四夷交侵,近則晉之五胡亂華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為古文運動中心之思想也。在退之稍先之古文家,如蕭穎士、李華、獨孤及、梁肅等,與退之同輩之古文家如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白居易等,同有此種潛意識”。由此可見,很多文人已把胡人風俗當作動亂原因之一,在審美習俗方面要求恢復(fù)華夏正統(tǒng)習俗。